?。玻埃保改辏翟拢保溉眨暯娇倳浽谌珖鷳B環境保護大會上提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偉大目標是“到本世紀中葉,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全面提升,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全面形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生態環境領域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全面實現,建成美麗中國?!睆谋砻嫔峡?,綠色發展似乎關注的只是解決突出環境問題,但從本質上看,綠色發展關注的核心是人,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目的是滿足人的生態需要,保障人的生態權利,維護人的生態安全,追求人的生態幸福,因而是落實以人為本的重要路徑。
滿足人的生態需要
一般來說,人的需要既是與生俱來的,又是“多樣性的復合體”,同時也是隨著人類生存發展條件的變化而變化的。馬克思說:“人類生活從肉體方面來說就在于人(和動物一樣)靠無機界生活……人在肉體上只有靠這些自然產品才能生活,不管這些產品是以食物、燃料、衣著的形式還是以住房等等的形式表現出來?!比说纳鷳B需要并非作為人的最初需要而出場的,而是隨著工業化的突進使人類的生存境遇發生惡變的情況下才產生且變得愈益緊迫的。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一些地方由于片面追求GDP增長而導致的毀林開荒、圍湖造田、資源掠奪、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等問題也日益嚴重,人民群眾對綠色的、優美的生態環境的需要由此而生。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作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的科學論斷,同時也明確指出人民群眾“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事實上,追求美好生活,既是人性的內在呼喚,又是社會主義本質的內在規定。就人性層面而言,人的需要具有從“低級需要”向“高級需要”發展的內在邏輯,人類學的研究也表明,人類始終都在尋求更加美好的生活。這就是說,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目的之一是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因而是完全符合人的本性的。就社會主義本質而言,“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這其中,必然包含著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內在規定。然而,生態環境的惡化,顯然使人民群眾的上述需要無法獲得充分滿足。因而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指出:“生態環境是關系黨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問題,也是關系民生的重大社會問題。廣大人民群眾熱切期盼加快提高生態環境質量。我們要積極回應人民群眾所想、所盼、所急,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庇纱丝梢姡岣呱鷳B環境質量,既致力于經濟與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又不斷增加綠色投入,創造綠色資本,積累綠色財富,日益提升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的條件和能力,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建成美麗中國的根本目的之一。
保障人的生態權利
隨著資源、環境與生態形勢的惡變,人的綠色權利在20世紀60年代開始走進了人們的視野。1960年,原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的一位醫生針對北海被傾倒放射性廢物而向“歐洲人權委員會”提出控告,認為這種行為違反了《歐洲人權條約》中關于保障清潔衛生的環境的規定。1969年,美國密歇根州立大學一位學者以“公共信托理論”為依據,提出了公民享有環境權的理論。1972年聯合國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召開的人類環境會議通過的《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宣言》提出:“人人有在尊嚴和幸福的優良環境里享受自由、平等和適當生活條件的基本權利。”此后,許多國家已將環境權作為公民享有的一項基本權利寫入了憲法。
當前,盡管我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我國人口數量龐大,我國從生態系統中汲取的物質和能量巨大,另一方面工業生產和人的生活所排放的廢棄物和垃圾隨處皆見,有的甚至堆成了一座座小山,生態環境遭到嚴重污染。若不盡快走出這一困境,勢必嚴重損害當代人以及后代人的生態權利。為了應對現實困境和維護人的生態權利,黨中央在生態文明建設基礎上又提出了綠色發展戰略,一方面追求實現共同富裕、富強民主的社會發展目標,另一方面又致力于打造美麗中國的生態發展目標,保障當代人以及子孫后代人的權利和利益,由此讓聯合國提出的“人人有在尊嚴和幸福的優良環境里享受自由、平等和適當生活條件的基本權利”變成現實。而這,恰恰體現了以人為本的價值底蘊。
維護人的生態安全
“人的生態安全”是指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資源與生態環境能夠維護人的生命、健康以使其不受損害的狀態。近年來,日益加劇的生態危機已經嚴重損害了人的綠色安全。世界衛生組織(WHO)在2016年發布的《空氣污染:全球評估曝光和疾病負擔》指出,每年約有300萬例死亡與暴露于室外空氣污染有關。正應了這樣一句話:“在生物學家看來,生命的法則注定了要么合作以自保,要么被敵人毀滅。”如果人類繼續以傲慢、對立、掠奪的態度對待生態環境,最終必然是人自身的綠色安全的徹底喪失。
自然是生命之母,正是自然母親孕育和養護著人類。然而,我們卻也可能遭受著大自然的反噬與報復,而這種局面恰恰是人類片面謀求豐盛的物質生活造成的。恩格斯曾指出:“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每一次勝利,起初確實取得了我們預期的結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卻發生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響,常常把最初的結果又消除了。”恩格斯的這段話警告我們,人類對自然資源掠奪式的開發和利用遲早會遭到大自然的報復和懲罰,最終使人類處于極不安全的危險境地。維護人的生態安全就需要改變我們的思想觀念、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消費模式,不再以沙文主義的態度和方法對待自然。綠色發展就是“既要GDP,也要綠色GDP”;綠色發展就是“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綠色發展就是“一定要生態保護優先,扎扎實實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綠色發展就是“以對人民群眾、對子孫后代高度負責的態度和責任,真正下決心把環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態環境建設好,努力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而這,恰恰體現了綠色發展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價值追求。
追求人的生態幸?!?/strong>
康德在談到幸福時說過:“幸福的概念是如此模糊,以致雖然人人都在想得到它,但是,卻誰也不能對自己所決意追求或選擇的東西,說得清楚明白,條理一貫?!北M管如此,幸福的基本含義人們還是一致認同的,即,幸福是指人的需要獲得滿足而產生的一種快樂感和愉悅感。然而,幸福是由內外兩方面因素來決定的,這其中之一,就是人置身其中、生活其中的生態環境令人愉悅,給人審美享受,能提升人的精神層次。反之,生態環境的惡化會使得人們生活的幸福感大大降低,是制約人們過上幸福生活的重大障礙之一。因此,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對人的生存來說,金山銀山固然重要,但綠水青山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內容,是金錢不能代替的。你掙到了錢,但空氣、飲用水都不合格,哪有什么幸??裳??!薄碍h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
從綠色發展和生態文明的視角看,衡量幸福的指標包括人的“生存狀態”和“生命狀態”兩個方面,“生存狀態”體現的是人要獲得幸福必須在事實上依托于自然界,這即是美國生態哲學家羅爾斯頓所說的,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和多樣性是人類幸福生活的“底基”,有關我們是誰,我們來自何處,我們擁有什么等問題的答案,都必須回歸到自然才能獲得。自然是人類安身立命之所,人類的福祉根植于自然界。只有深刻體驗人的自然性和自然的精神性并與之融為一體,我們才能更本真、更自由去享受生活,我們的生存才具有更積極的意義?!吧鼱顟B”體現的是人必須以價值觀照于自然界。因為自然有其內在價值,自然有權利保持自身的存在,人類有責任和義務來保證自然系統的存在,人類為追求自身幸福決不能犧牲自然的權利。只有自然的生命永續地處于健康的發展狀態,人類的生命也才能永續地處于健康發展的狀態,二者是辯證統一的。把自然當成本然的目的,承認有機之自然所具有的不可剝奪的內在價值并努力維護其價值,我們才能“讓自然生態美景永駐人間,還自然以寧靜、和諧、美麗”,進而為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和人的整體幸福創造卓越的物質條件、社會條件和生態條件。
(作者:龍靜云,系華中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湖北省倫理學會會長,本文系作者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我國道德領域突出問題治理研究》的階段性成果)
手機閱讀
手機掃碼可移動閱讀本文。打開微信,點擊底部的“發現”,使用“掃一掃”即可打開網頁,右上角分享至朋友圈。